ENGLISH 现在是:

image.png

学界动态

倪光南:高校绝大多数专利成果没有进行转化学界动态

时间:2016-07-05   出处:中经实时报  作者:  点击:

中经实时报记者 屈丽丽 北京报道

7月2日,在2016强国知识产权论坛上,中科院院士倪光南表示,“中科院有效发明专利的平均维持时间仅为5.2年,维持在10年以上的占比仅为5.5%, 维持五年以下的,占比接近62.4%,有效维持时间多维持在第2-7年,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专利成果多没有进行转化。

事实上,中科院只是全国高校技术转化现状的一个缩影,根据倪光南院士的统计,从2006年到现在,国家中长期科技投入增长迅速,研发支出复合增长率达到17.7%,比世界上绝大多数都快得多,其中高校的研发支出,复合增长率达到14%,财政科技拨款,从1688亿到6454亿,复合增长率也达到16%。

然而,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的国内授权是26.3万件,其中高校是2.99万件,占比为11.4%,虽然高校的专利数量上去了,但是质量还是比较低,平均维持年限国内专利是6年,6年之后专利就无效或者失效了,意味着没有很好的转化。

如果与国外来华专利进行对比的话,国外来华专利的维持年限平均是9.4年,同时每项专利的权利要求数量也大大超出国内专利的数量,比如国内专利平均权利要求数量为17.4项,而国内专利的权利要求数量才7.8项,连一半都没能。

“尽管我们的专利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增长,但是质量还不够。”倪光南表示。

倪光南院士还通过数据跟踪的方式分析了高校专利维持年限偏短的原因,他指出“2014年中科院全院有效专利28378件,发明专利24025件,占比84.7%。其中,92.2%的专利是因为未缴年费终止的,99.6%发明专利是因为未交年费终止。”

“这里面有一个专利缴费的问题,专利维持的时间越长,维持费就越高,一般来说,4-6年是2000元(每年),6年以后费用就会变得更高。”

与此同时,北京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副总裁高元吉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专利前6年的维持费用可以减免,而6年之后这种优惠就很少了。”

的确,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目前我国的财政科技拨款主要用途在于研发和早年的专利申请和维持的费用,一般三四年之后,这笔费用就会变得很少或者没有。制度的本义可能是希望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化转化之后来维持,或者交由市场进行淘汰,但是基于种种原因,市场转化率非常之低,高校的专利研发绝大部分成为了高校教师获得论文成果和职称的路径,他们对专利维持的动力不足。

而其背后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高校专家对其自身发明的专利进行转化的动力不足,“因为教授们研发的专利,权利人都是高校所有,转化了半天,成果发明人每年的收入可能就几千块钱奖励,还不如重新去争取一个新的课题,课题经费也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了。”资深知识产权专家黄贤涛告诉记者。

根据倪光南院士统计的数据,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的计划中有40个专项,投入276亿,前三名通通都是学校的,学校拿的钱多的有6个亿,少的也有2个亿。

不仅如此,高校专利维持期限较短,无效之后其它人就可以免费使用,这给了很多国外专利机构钻空子的机会,他们甚至建立起中国高校的无效专利池,出于政治或商业目的重新在国内外进行专利的申请和布局,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市场传言反讽“中国高校的教授们是在为老外打工”。

强国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杨旭日就表示,“在国家不断强化科技投入的背景下,建立良好的专利转化制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发布16号文,就是业内普遍推崇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发〔2016〕16号),这个通知明确规定:要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奖励比例更是从此前的20%(很多还实施不到位)上升到50%。

即“以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应当从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奖励。.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转化的,应当从作价投资取得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奖励。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

“新规定明确了科技成果转让不需要审批,同时从20%到50%是一个非常大的提升。”倪光南表示。

“接下来,可以在技术转化的模式和方法上进行探索,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他们采用OTL的模式,翻译过来是技术授权办公室,1970年斯坦福大学设立OTL的组织,发明人、发明部门和学校,三家来分配利益,各占三分之一,同时美国的拜杜法案规定,美国财政提供费用,成果归学校所用,但学校有义务将专利转让给企业,授权给企业。”

目前,斯坦福大学每年公布400到500件专利,授权100多件专利,虽然数量不多,但讲究质量,2010年到2015年,最知名的三个成果就贡献了11亿美元的收入,这可以为国内高校所借鉴。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倪光南院士也肯定并赞赏了国内科技能力尤其在前没科技领域的巨大发展,他表示,“把我们的这个技术分为三类,基础性技术、通用性性技术、前沿颠覆性技术,,在前沿颠覆性技术领域,中国申请人占据了3D打印机和机器人领域全球超过25%的专利数量,这说明我们在前沿技术的专利布局是非常重视的。”


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知产法网)主编


蒋志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学院、美国约翰马歇尔法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主编、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民行诉讼监督案件专家委员会委员,2014年、2015年受美国约翰马歇尔法学院、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和加方科技部邀请参加知识产权法律和创新论坛并演讲,2013年12月获得中国版权事业卓越成就奖。